

读一篇风物志 看一季秋满山
天目山,一座承载着千年文脉与生态智慧的灵山。在这里,文化不是尘封的过往,生态亦非孤立的保护,而是交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共生叙事,书写着临安独有的山水人文的风物志。
从书声到窑火 文脉之源悠悠
说到天目山的文化根脉,就不得不提曾经回荡在太子庵里的晨读声。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隐居著述,青灯古卷旁,编校完成了传世《文选》。这份崇文重道的基因,并未止于山上书斋,更顺着山径而下,在山脚瓷土在窑火中炼化,将这份文脉凝练成传世符号。
天目山特有的土壤,经匠人揉泥、拉坯、施釉,在龙窑烈焰中幻化出奇迹——“天目盏”黑釉上的银毫如星,“秘色瓷”的冰裂纹里,藏着吴越国工匠对山水的敬畏。窑工们以山为魂、以水为韵,将太子庵的书卷气、禅源寺的禅意,都融入瓷坯之中。
这份文化之美,而今跨越千年依然让人惊叹不已。在吴越文化博物馆,法国环保人士David看到秘色瓷后赞叹不已:“用秘色瓷在天目山品一杯当地茶,该多么美好!”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松田裕也表示:“知道日本国宝‘曜变天目’来自天目山,在文化溯源地看到它,亲切又震撼!”
从古法到新生 技艺传承不绝
这份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在天目山脉的物产中同样熠熠生辉。临安的“山核桃加工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临安最具地域标识的非遗之一。其核心魅力在于“十八道工序”的悠久传承:从山核桃采收后的“去壳脱蒲”,到凭经验筛选的“浮籽去次”,再到用山泉水文火烹煮去涩,尤其是手工敲制“团圆仁”,每一步都凝聚着临安人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巧思。
这里不仅有章爱琳、陈洁等传承人延续着“手工敲仁”的古法传承,也有许萌、许诺这些“厂二代”将临安坚果卖到全世界。“临安山核桃”成为连接天目山脉生态保护与民生经济的鲜活纽带,今年其以49.43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8年稳居全国坚果类榜首。这颗当之无愧的“金果果”让10万林农在守护山林的同时,收获了绿水青山回馈的金山银山。
从古训到未来 共生之道浩然
天目山的生机盎然,其深层密码正是千年传承的生态智慧。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建伟说:“拜大自然为老师,按照自然规律去做,这就是文化。”他认为钱塘江流域数千年可持续发展不衰的根本就是文化,而天目山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理念与钱塘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时至今日,走进天目山的每一位原住民、游览者也与千年前的先民一样,对这片山林保持敬畏与爱护之心——上承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生态箴言,下启吴越文化中“天人共荣”的生存智慧。更有山核桃非遗技艺、“天目暖锅”饮食文化、“天目村落”“天目宿集”文旅IP等,让传统文化在生态经济场景中获得年轻化表达。
山无言,却见证有千年之约;人笃行,让文脉青山绿水间永远鲜活。在这里,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如同交织的经纬,编织出一幅“人与自然共同创作”的瑰丽画卷。当太子的书声仍在山谷回响,当窑火继续在匠人手中传承,当山核桃林在秋风中结果……这里生长出了与山相守,文化与生态共鸣的动人姿态。
记者 孙梦蕾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