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8月29日

激活乡村越剧文化一池春水

当花戏村百年戏台遇上越剧名家

本文字数:1632

记者 彭慧

 

本报讯 “产业强镇有实力,生态美镇名声扬;共同富裕新板桥,灵溪绕镇欢歌唱……”这是日前在板桥镇花戏村文化礼堂内,廖琪瑛越剧名家工作室第三期培训汇报演出的场景。水袖翻飞、丝竹盈耳,来自全国各地的越剧票友与花戏村越剧团的村民演员们共同演绎了一场绽放在乡野的戏曲盛宴。

当天汇演的首个节目《喜看板桥新气象》,由花戏村越剧团带来,临安区文工团徐进老师指导。这支12人的队伍全部来自花戏村,大家因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白天,她们是工人、农人、导购员;晚上,她们是排练好搭档,以声传情、以曲达意,用婉转的唱腔传承传统戏曲的挚爱。

“白天在工厂里上班,晚上在礼堂唱戏,这两种节奏我都爱。”蔡红莲是花戏村越剧团的成员,也是一位工厂工人,每次遇到排演,她一下班就直奔文化礼堂,与队友们排练到深夜。家人起初并不理解,直到看到蔡红莲在台上的精彩表演,台下掌声如雷,家人才明白蔡红莲为何如此热爱。“我们花戏村自古戏曲氛围就浓厚,很多人没事就爱哼上几句,还有拉二胡的,打鼓板的,我们凑在一块,一起唱一起练,大家都很开心。”回忆起过往,蔡红莲眼中有光。

蔡红莲与越剧的缘分,要从十几年前说起。2012年,临安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花戏村依托重建后的古戏台建成文化礼堂,但因初期缺乏专业指导,群众的戏曲活动始终停留在自娱自乐层面。

转折出现在2020年。这一年,临安区委宣传部启动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管家”项目。次年,该项目正式进驻板桥镇,在区委宣传部和板桥镇的指导下,区总工会文工团承接了花戏村的“文化管家”项目,杨刚战担任负责人,通过组织综合性文艺演出、开展专业文艺培训等多项服务,为花戏村越剧文化发展送去“及时雨”。

此前,杨刚战所在的文工团经常下乡开展公益演出,他注意到不少乡村文化礼堂硬件设施完备,但日常活动较少,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在质量和数量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把农村的文艺爱好者凝聚起来,和专业演出人员形成互动,共同打磨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杨刚战说,作为花戏村人,回乡当“管家”义不容辞,他要把同样热爱文艺的乡亲们聚在一起创作、演出,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家的热情。在他看来,乡村不缺热爱文艺的人,缺的是平台和指导,作为“管家”,就是要搭建桥梁,让草根文化与专业力量碰撞出火花,让文化真正“活”起来。

此后,得益于“文化管家”项目,花戏村越剧爱好者从两三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人,在“文化管家”团队的专业指导下,村里越剧团原创越剧节目多次走出板桥走进更多镇街,还在杭州市“云村晚”等市级文化展演中斩获佳绩。

花戏村越剧艺术氛围日益浓厚,在“文化管家”的牵线下,2023年7月31日,廖琪瑛越剧名家工作室在板桥镇花戏村文化礼堂挂牌成立。浙江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廖琪瑛坦言,选择花戏村,是看中这里的戏曲基因和氛围。特别是眼前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花戏台更让其动容:“青砖灰瓦间流淌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村民对戏曲的天然热爱。”

廖琪瑛的加入,为花戏村越剧团这支草根队伍注入专业力量。同年12月,她与同事裘锦媛首次在文化礼堂开设《碧玉簪·送凤冠》公益培训课,村民们的学习热情超出想象。廖琪瑛回忆:“有人从几十里外赶来,练习时,连水都顾不上喝。”这种执着,让她感慨不已。

此后,每逢暑假,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追梦人,循着廖琪瑛老师的足迹,来到花戏村开始关于越剧的逐梦之旅,这群人当中,有本村村民,也有从江浙沪甚至国外奔赴而来的越剧发烧友,有上至七旬老人,也有下至十岁幼童,学习人数更从2023年第一期的16人发展到如今第三期的近60人。

名家引领如春风化雨,激活了花戏村越剧传承的满园春色,更彰显出浸润文化共富的深层理念。在这方被越音萦绕的青山绿水间,乡村文化建设,正随着婉转的水袖舒展,守住了乡村文化之根,托起了乡村文化之魂。

台上灯笼摇曳,演出余音绕梁。百年的青砖戏台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专业院团与乡村戏班共唱一台戏,非遗传承与文化生活美美与共。在这里,文化振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戏台上流转的唱腔,是村民眼里的文化自觉,更是古老乡村唱出的时代新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