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7月10日

从青白釉到黑釉,这些瓷器会说话

邂逅宋元瓷火里的江南生活

本文字数:1598

“这也太可爱了吧!没想到古人也有如此闲情逸趣。”近日,临安博物馆重新开放,一件名为“青白瓷堆塑猴纹砚滴”的展品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球,只见这件陶瓷做的砚滴,上面趴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猴子,甚是活泼灵动。

这件“俏皮”的作品,出自宋元时期的临安天目窑。作为浙江一处重要民间窑厂,天目窑不仅是临安古代制瓷技艺的杰出代表,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天目窑的魅力,临安博物馆重新开馆之际,特别设置了天目窑展区,从介绍遗址的文化长廊,到展示数十件精美的瓷器,全方位地向公众展示了这一文化遗产。

天目窑在历史文献中鲜有记载,其发现之旅始于1940年。当时,天目书院院长张天方在绍鲁意外发现了宋元时期的瓷窑遗址,并通过举办一场古物展,首次以实物形式展示了天目窑的珍贵瓷器。直到1982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安县文物馆的联合考古团队,在於潜镇松毛坞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古窑址,命名为天目窑遗址。经过四十余年的考古研究,逐渐揭开了天目窑遗址分布、产品特性和工艺的神秘面纱。

天目窑遗址群分布在天目溪上游南北两岸,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个窑区,共有30多座窑址。这里生产的瓷器种类繁多,主要分为青白瓷、青釉瓷、黑釉瓷以及少量酱褐釉瓷。这些瓷器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社会风貌。

展厅中展出的天目瓷器琳琅满目,从碗、盏、杯到香炉、油灯、执壶,还有粉盒、塑像、砚滴等多种文房用具和装饰器皿。每件瓷器都配以各种装饰和纹饰,极富生活气息。“它们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有温度的。”在临安博物馆副馆长张惠敏看来,这些器物真实反映了当时临安的经济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也让人感受到临安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说到天目窑,不得不提的就是天目盏。这个名字源于天目山,后来随着日本僧侣的传播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宋元时期,天目山是佛教临济宗的重要圣地,许多日本僧人慕名前来求法,修行之余使用黑釉盏进行禅茶礼仪。他们回国时往往将这些茶盏带回日本,“天目”一词也因此成为日本对中国黑釉盏的通称。

为何黑釉盏能成为禅茶标配?这得从宋代的饮茶风尚说起。当时流行的“点茶法”,将茶粉筛入茶盏,注入沸水后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汤表面形成细密白沫,即“汤花”。黑釉盏如墨的底色,恰好能清晰呈现汤花是否“鲜白”,是否“咬盏”,因此它成为评判汤花的色泽与持久度的最佳选择。

在制作工艺上,天目窑不仅融合了江西、福建等地窑场的技术精华,还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为了提高产量并节省燃料,窑工们常常采用叠烧的方式,把多个瓷坯层层叠加在一起烧制。展厅一角陈列的一组大型叠烧标本,上层为黑釉瓷,下层则是青釉瓷,就像一个层层堆叠的“千层蛋糕”,是目前发现单体最大的天目窑叠烧遗存。

除了叠烧之外,天目窑还有支烧、垫烧等多种烧造技法。特别是备受青睐的黑釉盏,为了呈现出乌黑光亮的“高级感”,工匠们会在胎体上先涂一层褐色化妆釉,再反复施釉,使釉面更加厚重、润泽,最终形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黑色美感。

“天目窑的产生,绝非偶然。”张惠敏解释,首先,天目山区块拥有非常优质的瓷土资源,用这里的瓷土烧制的青白釉瓷器,胎色洁白、胎质细腻,品质很高。其次,天目山区植被茂密,提供了大量可供燃烧的木材;再加上地形多为缓坡与山谷平地,非常适合修建龙窑。此外,天目山距离南宋都城杭州较近,瓷器可通过天目溪、分水江等水路运输至富春江、钱塘江,进而销往海内外。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天目窑得以持续数百年规模化生产,并成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瓷器之一。“我们在江苏太仓、宁波北仑等地都发现了不少天目窑瓷器,说明当时这些瓷器已经广泛用于对外贸易。”张惠敏说,通过天目窑展厅,希望系统展示天目窑的窑场结构、烧造工艺、产品种类以及流通情况,让更多人了解、推动和传承临安天目窑文化。

如果您还没有近距离“触摸”天目窑瓷器,快来临安博物馆风物厅一睹其芳容吧!

记者 吴忠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