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绿筠轩里探研苏东坡的竹文化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以其卓越的文学、书法、绘画才华和独特的人生态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格外眷顾临安、於潜、昌化三县。他的足迹行踪、不朽诗篇、故事佳话,尤其是《於潜僧绿筠轩》一诗,给临安留下了永不磨灭、光彩照人、洗涤人心的精神文化财富,世代享受,用之不竭。
苏东坡颂竹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一生到过临安4次。熙宁六年(1073)春,苏东坡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观政”。於潜县令刁璹,与苏东坡是同榜进士,交情甚笃。刁璹热情接待了,苏轼在刁璹为其所建野翁亭请题诗文时,欣然作此《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
“山翁不出山,溪翁长在溪。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上友麋鹿下凫鹥。问翁何所乐,三年不去烦推挤?翁言此间亦有乐,非丝非竹非蛾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但恐此翁一时舍此去,长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可以看出他对於潜县令刁璹的好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思尤其突出,重点明确。意谓如果县令刁璹离任,道士们会感到很落寞,民妇会为此流泪。
刁县令知道苏东坡喜竹喜画竹,特意邀请苏轼在寂照教寺 “绿筠轩”观竹游览。绿筠轩,据乾隆重刻康熙《於潜县志》卷一“舆地志”记载:“绿筠轩,即金鹅山巅,平五亩余。”千年前,绿筠轩是於潜县的一座庙里面的一个茶轩,因为茶轩周边遍植绿竹,故名绿筠轩。庙里一僧人,名孜,字慧觉,人称慧觉禅师。当刁县令把慧觉禅师介绍给苏东坡后,他俩一起谈佛论经,笑逐颜开。苏东坡博学多才,又自称佛门居士,谙熟佛学,使慧觉十分钦佩。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更是心旷神怡,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苏东坡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据传,慧觉禅师见此,知苏东坡已被眼前的绿竹景色所倾倒,就故意逗道:“房前屋后栽几株竹子,我们於潜自古以来如此,不过点缀一下而已。”苏东坡摆摆手道:“此言差矣,门前种竹,绝非点缀而已,此乃高雅心神之所寄。”于是,他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闻名遐迩的《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东坡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此诗以议论为主,写出了精神与物质、美德与美食在相互比较中的价值。苏东坡诗中的竹子早已人格化,成为高尚精神的象征。诗中“可使”与“不可”的用语准确表达了苏东坡在处理精神与物质、美德与美食关系上的倾向性选择。“可使食无肉”意味着什么?意味个人失去种种名利地位,放弃诸多荣华富贵。“不可居无竹”意味着坚守道德底线,保持高风亮节。在此基础上,苏东坡又斩钉截铁地吟出“无竹令人俗”“俗士不可医”的诗句。
这种坚定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自然为社会上的俗士所不容,他们的冷嘲热讽,却被苏东坡一语千钧所击退。诗中的“此君”指竹子。“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中的故事。大意是有客相聚,各言其志,有人想当官,有人想发财,有人想骑鹤上天成仙,其中一人想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本句的诗意是:你想种竹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大嚼其甘味,人间安有此等美事?是的,既欲肥鲜,又思脱俗是不可能的。精神和物质、美德和美食往往难以两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苏诗中“可使”与“不可”的论证是富含哲埋的。诗言志。上面这首咏竹诗是苏东坡人生的宣言,也是我们解读其一生走过道路的金钥匙。苏东坡一生风雅刚直,不见风使舵,不俯仰权势,不涉及于眼前的名利和物欲,在挫折和艰苦环境中百折不挠。这和他诗画中的君子境界是如辙一致的。苏东坡的咏竹诗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
其实,苏东坡对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竹”的复现率极高,除了《於潜僧绿筠轩》外,还有其他写竹的诗、词、赋、画合计有260余件作品。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谦虚,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同时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代表着中国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苏东坡的诗词赋画中不仅表达了他对竹子的喜爱,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竹子的高度评价。写竹画竹苏东坡先生堪称楷模,他展现了竹子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品质,更有竹子的形态和意境,如“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展现了竹子的坚韧与美丽;“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下为人所往,上密不容钉”,则描绘了竹林环绕官舍的景象;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则通过竹林的声音,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此外,“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和“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等诗句,也展现了苏东坡对竹子的热爱和对竹子精神的赞美。又如“欹枕落花余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中,体现了苏东坡对竹子文化的热爱和对君子之风的追求。
元丰二年(1079年),东坡遭到最大的政治打击,他因“乌台诗案”而下狱。在御史台狱中,他还要写诗,《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中,写《竹》的那首说: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虽然身在狱中,但他以竹自比,风骨凛然,不可干犯。人穷则返本,眼前的竹子让他想起了故乡的绿竹,他多想再回到眉山南轩,在竹下安闲地静坐啊。
元祐八年(1093),58岁的东坡在京任礼部尚书,早朝前小憩时梦到自己回到了故乡,梦中的他在菜畦中散步,看乡亲们忙碌,后来还坐在当年读书的南轩中,写了一篇文章,文中说:“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故乡修竹猗猗、飞鸟翔集的情景,是他不能磨灭的记忆。
苏东坡,一生与竹结缘,与竹为伴。在他人生的起伏辗转与兴衰荣辱中,东坡与竹的精神一脉相承,竹成为他笔下的风景和风骨。竹化东坡,东坡化竹,苏东坡与竹相生相融,紧密相连,更是与竹“坚韧、高直、中空、有节”的精神品质融为一体,甚至是赋予了竹子更深层次的内涵。
苏东坡画竹
据有关记载,全世界有1000多种竹,中国就占一半,眉山青神亦有80多种竹子。通过对苏东坡作品的研究,发现他的笔下就写过20余种竹,关于竹的作品数量也不胜枚举,更是开创了中国画红竹题材和技法之先河。
苏东坡选取松木竹石入画,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尚简、尚写及审丑的文人画美学趣味。尚简,历来被认为是文人画最突出的审美趣味,最能代表这一趣味的言论不外是倪瓒所谓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毛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文人画意义上的“简”,实际上是从苏东坡开始的。苏东坡不但在理论上倡导“简”,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而且还在自己的创作中亲自进行实践,他的画作是体现文人画尚简趣味最好的范本。松木竹石,就其构形来讲,是画家极易掌握的。然而,就是这些构形简单的物象,在苏东坡那里也仍然不是一成不变地进入画面。从苏东坡常画的木、竹、石这三种形象来看,木在苏东坡画面上并非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树木,而是只存躯干和枝条的枯木;竹也并非常见的青青翠竹,而是墨竹;石也并非繁多重叠的山石,常见的往往是形态丑怪的一块奇石。
苏东坡的画在当时很有名气,有“枯木竹石,万金争售”的景象。在《枯木怪石图》中,画面仅存寥寥的几个形象,怪石、枯木、三两撮细竹和衰草。怪石、枯木占去画面绝大部分空间,成为主要形象,除去三两撮细竹和衰草外空无一物。而就是这三两撮细竹,能让人联想到春天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翠绿的竹叶与嫩笋相映成趣,挺拔的竹竿矗立在阳光下,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极端简化的处理,使苏东坡的作品一开始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物象的“物质性”之外,去关注它们所蕴含的生命意味。难怪黄山谷题苏东坡所作《墨竹》时要赞叹道:“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
东坡写竹画竹,受文与可启发极多,对比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文与可存世《墨竹图》,且不说图式与文同有差距,也不说东坡曾自云“尽得与可之法”,只说笔墨间的英风劲气,以东坡人格与笔墨修养,自然是不让文同的。
《筼筜谷》写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此诗前两句讲汉川地区盛产竹子,百姓喜欢砍食价廉物美的竹笋。后两句中的馋太守指文同,先取笑廉洁清贫的馋太守也一定在馋食者之列,接着话锋一转,称赞文同画竹与众不同,能观遍千亩竹林,腹中先有多种画稿,才落笔作画。有趣的是文同收到苏东坡此诗时正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苏东坡写文同画竹有一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中记有:“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汉语中“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即源于苏东坡此文。此文也是后世画竹者必学理论,让画竹者知道画竹必先有竹象在心才能落笔。
竹在中国绘画题材中备受青睐,久盛不衰,有“画竹一生”之说。苏东坡也偏爱“竹”题材,有墨竹、硃砂竹记载。“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即指心情坦然,物我两忘,整个身心都融入绘画中。苏东坡画的竹叶逼真,长短阔狭浑如天成,叶尖既铦锐又鲜活,楚楚有生气。所画卷折的叶子用笔圆转翻跳,一气呵就。竹竿则以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写就,笔笔到位,“用笔秀嫩,风韵高标,绝无画家气味,显然为文人之笔”。
苏东坡食竹
苏东坡不仅喜欢歌颂竹、喜欢画竹,还喜欢品尝用竹笋做的美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出自苏东坡《初到黄州》。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过,乐观豁达的苏东坡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他虽然嘲笑自己,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但是,居住在长江环抱城郭的小城,有美味的江鱼,漫山遍野的茂竹,每年都能吃到鲜嫩的竹笋,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东坡《浣溪沙》,这是苏东坡和朋友同游南山时写的。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莴笋的春盘素菜。诗人感悟到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出自苏东坡《新城道中》。一场春雨过后,苏东坡赶路行走在新城道中,当时心情很好。诗人看到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诗人想到,生活在这一带的人家应最快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可见,苏东坡有多么喜爱吃春笋。
苏东坡的吃货人生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也不是为了享乐,不是只为满足口腹之欲,追求纯粹的味觉享受,而是把心中的失望、孤独、悲伤、不满、艰辛化成碎片,随着美食竹笋的享受与自己的心境化为诗和远方。
苏东坡,这位文坛巨匠,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於潜绿筠轩的静谧时光里,他仿佛与竹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竹,成了他诗词中的常客,画卷上的精灵,更是他生活中的挚友。他以竹为伴,以竹为师,从竹身上汲取了无尽的灵感与力量。在竹的陪伴下,他品味着竹笋的美味,感受着生活的恬淡与宁静。苏东坡与竹,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共同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佳话。他的故事激励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乐观、创造、适应、热爱、淡然和积极传播的态度,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