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理论与实践
2025年03月14日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以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龙门秘境”为例

本文字数:1934

□ 陈晓生 庄雪君 杨菊三

 

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龙门秘境”作为浙江省首批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要素,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积淀

 

1945年苏浙军区在天目山地区开展的革命斗争为高虹镇留下了深厚红色印记。第一纵队第一支队驻扎期间建立被服厂、救护站、军粮仓等,形成新四军驻军遗址群。这些红色遗迹成为“龙门秘境”发展的精神内核,铁军精神的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历史底蕴。

 

二、红色文化赋能的实践路径

 

新四军驻军遗址遗迹成为“龙门秘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铁军精神在这里传承发扬。

(一)文化振兴: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体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许多正能量。

1. 资源整合。通过人物采访、资料征集、档案查阅、实地调查,临安收集整理了大量新四军将士在当地战斗、生活的史料,编纂出版《新四军转战天目山》等专著,系统梳理红色历史脉络。

2. 场馆建设。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龙门秘境”村落景区打造,修缮清末民初老宅建成高虹新四军纪念馆,打造红色文化体验馆,复原战地医院等场景,形成红色教育矩阵。

3. 精神传承。苏浙军区指战员后代们组建“铁军精神”讲师团,吸引革命后代参与建设,增进他们对高虹这块土地的情感。

(二)产业振兴:打造红绿融合产业链。龙门秘境内与红色文化相融合的研学、旅游、农家乐等产业蓬勃发展。

1. 红色研学。高虹新四军纪念馆、龙上新四军驻军旧址(新四军战地医院展厅)、刘别生旧居、龙冷古道等,是开展红色研学的主阵地。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每年也有1万余名中小学生到此开展红色研学,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基地。

2. 生态旅游。依托97.6%植被覆盖率,整合梯田、古村、地质奇观等资源,发展150多家民宿、农家乐和特色餐饮饭店,带动1000余人就业。2021年1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新闻专题《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报道了“龙门秘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创新做法和创新成果。

3. 品牌培育。通过打造戴妃皇菊、龙门秘酱、石缝野茶、木公山蔬菜等品牌农特产品,举办秘酱节、菊花节、茶俗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丰收。

(三)人才振兴:创新乡村人才培育机制。随着“龙门秘境”村落景区的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返乡创业。

1. 运营模式创新。“龙门秘境”自策划开始,就形成运营商当“主角”、村集体和村民当“主人”、专家团队当“师爷”、政府当“店小二”的新型运营模式。运营商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结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策划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汇聚大量人才。

2. 人才回流工程。以“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为抓手,在“龙门秘境”内相继成立了“回乡创业者联盟”和“大学生创业联盟”,吸引青年60余人回乡创业。

3. 校地合作共赢。依托浙江农林大学专家资源,在“龙门秘境”村落景区内成立浙江省乡村振兴学院临安高虹分院,创新地校合作模式,邀请优秀基层工作者、优秀村支书等党员干部组成“乡土专家”讲师团队,围绕“美丽乡村”转型升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文化创新兴盛、提升乡村善治能力等领域,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红色文化赋能的理论思考

 

(一)精神引领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既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蕴含着革命先辈敢于斗争、不惧牺牲的伟大革命精神,塑造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核。“龙门秘境”紧扣自身红色文化优势,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唱响红色文化声音,建设红色文化高地,为其他地方打造了一个样板。

(二)产业融合效应。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要注重与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相互协同,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构建“红色+”发展模式,推动文化、教育、农业等要素跨界融合,形成研学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业态,实现产业增值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三)人才培育功能。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必须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育人作用,将其融入乡村人才培养中,与企业协会等加强社会合作,精准高效吸引各类投资商聚集,进而为乡村振兴聚人气、增底气。

“龙门秘境”的实践表明,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需把握三个关键:深度挖掘历史资源的当代价值,构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共生机制;创新“红色基因+”的产业融合模式,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完善人才引育体系,形成精神传承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人才生态。这种发展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彰显了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价值。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